DRBL 企鵝龍

Diskless Remote Boot in Linux
DRBL logo DRBL/Clonezilla進階使用 DRBL logo
Print all this session
DRBL : 有關DRBL的進階使用說明
  1. DRBL原理與架構介紹
  2. PXELINUX的設定,包含指定IP address或MAC address作法,修改開機選單,抽換背景圖片
  3. 利用virtualbox來做drbl開發與測試環境
  4. DRBL SSI mode的使用與修改
  5. DRBL client群組管理
  6. 將BIOS更新程式放進FreeDOS以便透過PXE開機更新BIOS的作法
  7. 在DRBL server上製作Linux套件網路安裝隨身碟
  8. 如何在DRBL上建置SAN (AoE, iSCSI)開機環境?
  9. 從無到有製作DRBL live
  10. 我的網路環境中已經有一個DHCP伺服器了,所以我不能再使用DRBL伺服器中的DHCP服務,請問有沒有解?
DRBL原理與架構介紹
DRBL伺服器提供這些服務: DHCP, TFTP, NFS, NIS, YP/NIS。而用戶端透過PXE網路開機之後,先把網路環境設定好之後,透過NFS掛載根目錄,有了根目錄之後,後續的開機過程就跟一般用硬碟開機過程相同了。DRBL的用戶端基本上都是透過NFS來取得檔案,然後用自己的CPU與記憶體來執行程式。這個架構也就是一般叢集計算環境集中管理所使用的方法。




DRBL伺服器上提供給用戶端使用的檔案主要放在目錄/tftpboot/中,其中再分三個目錄:
/tftpboot/nbi_img/
/tftpboot/node_root/
/tftpboot/nodes/
  • 第一個目錄/tftpboot/nbi_img/主要是放置跟PXELINUX開機有關的檔案,如pxelinux.0的開機檔,linux的核心等等。
  • 第二個目錄/tftpboot/node_root/主要是放置用戶端開機所需要的共通檔案,例如核心模組,等等。
  • 第三個目錄/tftpboot/nodes/下會再細分每個用戶端自己的目錄,以IP address為目錄名稱,例如/tftpboot/nodes/192.168.100.1/。裏面會有etc, var等目錄,以便每台用戶端自己可以存系統設定檔以及log檔案等等。

至於在DRBL用戶端的目錄,對應到DRBL伺服器的目錄分佈:
下表標示DRBL環境中,client目錄的位置與server上對應的位置,以及client讀寫權限。由此表可以知道,除了/home與/var/spool/mail外,彼此並沒有覆蓋的問題。而/home與/var/spool/mail是根據使用者帳號而定,如果同一個帳號在不同的用戶端登入,會造成部分檔案重疊。因此,使用同一帳號在不同的用戶端登入時請注意。同時,也不建議用同一帳號在不同用戶端登入X-window環境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client目錄的位置   server上對應的位置          client讀寫權限
/etc               /tftpboot/nodes/$IP/etc     RW
/root              /tftpboot/nodes/$IP/root    RW
/var               /tftpboot/nodes/$IP/var     RW
/dev               /tftpboot/nodes/$IP/dev     RW

/                  /tftpboot/node_root         RO
/usr               /usr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O
/opt               /op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O
/home              /home                       RW
/var/spool/mail    /var/spool/mail             RW
/var/lib/rpm       /var/lib/rpm                RO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註:
  1. $IP表示client的IP address
  2. RW表示client可以對該目錄讀寫
  3. RO表示client只能對該目錄讀
Print this page

Last modified: November 16 2018 09:16:38.